多学科协作助力针灸国际研究水平提升

6月25日-26日,“2016北京国际针灸与神经病学研讨会上”,来自中外针灸学与神经病学的“大家”围绕脑病、疼痛、新技术三大重点,在“针刺、电针与经皮穴位电刺激” 、“正念疗法-治疗反复发作性头痛”、“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治疗的现状与展望”、“针刺镇痛机制”等诸多方面展开深入交流,并探讨针刺临床研究的未来合作计划。

会议由北京中医医院、北京针灸学会、北京市中医药对外交流与技术合作中心联合主办,北京中医医院针灸中心承办,并得到了北京市中医管理局、北京市医院管理局、首都医科大学、北京市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协会的大力支持。

北京针灸源远流长 融合神经科学有助深入发展

北京中医医院院长刘清泉表示,北京中医医院针灸科成立于1956年,是我国早的政府医院针灸科室之一。建科之初即荟萃京城名医,云集针灸流派,拥有像享有中国针灸界“南陆北王”之称的金针王乐亭、早年留学日本的管针贺惠吾、治痛夏寿人、火针大师贺普仁等多位国内享有盛誉的针灸学大家。在京城百姓中素有良好的口碑,在全国具有鲜明的特色,是北京地区针灸学科的重要代表。时届50余年,历经四代学科带头人,科室在传承众多针灸大师学术思想的基础上,不断创新发展,在临床医疗、科学研究、针灸教学各方面都取得了突出成绩。

近年来,针灸科围绕学科建设方向开展了多项临床研究。发表SCI论文30余篇,扩大了针灸的国际影响力。随着国内外发表的针灸研究论文数量不断增加,质量不断提高,跨学科研究、多学科协作也已成为当今针灸界高水平研究的特征之一。”刘院长说,目前国际上发表的与针刺相关的多篇高质量SCI论文,均有较好的神经病学知识依托,由此可见,如果针灸学与神经病学能从更深、更广的角度融合,必将使今后的针灸研究进入新的高度,使针灸的国际影响力迈上新的台阶。

针灸研究需发挥所长 建立长效机制

作为祖国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,针灸疗法因其独特的疗效和优势越来越受到全世界的关注。 据世界针灸协会联合会开展的调查结果,在调查的202个国家中有183个使用针刺疗法,在联合国的192个成员国中,178个具有临床实践,59个有相关组织,许多国家得到了部分或全部保险覆盖。不过,由于缺乏国际标准以及疗效的生物学机制尚不明确等因素的影响,大大制约了针灸在国内外的更广泛认可。

北京市中医局局长屠志涛表示,北京针灸的临床资源丰富,研究条件较好,未来将进一步发挥所长,考虑建立长效机制、平台、共同项目,同时通过项目、研讨会等多种方式,促进相关的专业人才流动起来。

当日,会议吸引了多位国内外神经专科专家到场并进行主题发言,国内专家包括中国科学院院士、北大神经科学研究所教授韩济生,浙江中医药大学校长方剑乔,台湾义守大学中医学系副教授、台北医学大学副教授施纯全,上海市针灸经络研究所所长吴焕淦,北京中医医院针灸中心主任王麟鹏等;国际专家包括美国孟菲斯大学心理学系主任、行为医学中心主任Frank Andrasik,德国歌德大学生理学系主任,运动医学讲师Johannes Fleckenstein,丹麦奥尔堡大学口腔颌面疼痛研究室主任,感觉运动中心研究员Kelun Wang,Stroke(中风)杂志主编;美国哈佛医学院教授Marc Fisher,奥地利维也纳医科大学病生理及变态反应研究中心中医药学系主任Yan Ma等。

两个半天,来自多个国家和地区近200名医学专业人士出席会议并参加研讨,对针灸学与神经病学相关领域的诸多问题提出了富有建设性的意见。

文章分类: 肛瘘
分享到:
天气信息
留言反馈
在线留言
姓名
*
联系方式
*
内容
*
提交